内页 内页

扬州:自行车窘境在于还不够“公共”

  • 新闻来源:扬州晚报
  • 发布时间:2012-07-31
  • 访问量:7709

昨天,本报报道了瘦西湖畔免费自行车的“窘境”。扬州首批公共自行车推出半年多来,虽然免费,却无人问津,有的甚至直接“躲进车库成一统”。与之形成对比的是,东关街上一家私人租车铺生意火爆,旺季一个上午就能全部租完。

免费的竟然不如收费的,这的确很窘,由此对比,可能会有人说,不如将自行车租赁一律市场化,让“资源更好配置”。然而,如此一来,便违背了当初推出这项设施的初衷,失掉了“公共”的意义。而且,从各大城市的做法来看,都是保留着公共属性的,而我们的公共自行车遭遇窘境,恰恰在于还不够“公共”。

在很多人的头脑中,公共的概念就是免费,这其实很狭隘。除了免费,还应包括其他的配套公共服务。就公共自行车而言,小的方面,它需要看护、维护等,大的方面,则包括适合自行车观光的线路开发、沿线配套设施的到位等。

然而,说到底,这些都需要钱,倘若没有足够的资金保障,要么关张,要么就转为商业运营。“公共”与“收益”之间真的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么?至少在杭州,能够得到一些启发。

如今,公共自行车俨然已经成为杭州的又一张名片,他们在打造“全球最大的免费公共自行车城市”,当地政府甚至计划在高架桥上设立自行车专用道。杭州同样也面临维修、折旧、人员工资等各种开支,他们的做法是,拍卖自行车车身的广告经营权,出租自行车服务亭,进行商业开发,如今已经渐渐实现了收支平衡。这些商业化的运作,其实最终也是为了“公共”服务。

杭州的好做法可拿来为我所用。当然,杭州的公共自行车之所以受欢迎并能够经营成功,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,没有围墙的西湖,为自行车观光提供了极好的基础。前不久扬州“两会”期间,名导游吴军也提出,“瘦西湖的围墙不妨少一点,给游客更多一点自由体验的空间”,如此才更有理由期待,骑车观湖成为一种美丽的现实。

本报评论员 王子明

来源: 扬州晚报